故事:回家的那一年
我還記得那一年,我們一家人住在英國,孩子也不過兩歲左右。那時候為了工作,我和先生選擇暫時留在海外,享受異國生活的同時,也想讓孩子從小浸潤在英語的環境裡。那時,我身邊好多台灣朋友都在打算「撐個幾年」拿到永久居留權(PR)之後,再看要不要回台灣。畢竟,拿到PR對未來好像有許多方便之處。可是,我卻在那期間裡,反覆地想著「孩子的黃金學習期」,在這一點上,我始終猶豫不決。
出發前的憧憬與現實
其實一開始,我對在英國帶孩子充滿了期待:想著孩子可以不費力地習得流利英語,能夠和本地小朋友一起玩耍。可真正等到孩子踏入幼兒園,我才發現「語言學習」和「真正融入」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孩子雖然在口說上進步很快,卻因為我們家是華人背景,中文也不能丟;再加上英國的小學教育模式跟台灣完全不同,科目進度、教法、難易度都差很多。我忽然感覺:若哪一天真的回到台灣,孩子要怎麼銜接?
更何況我自己也得面對工作壓力。我的時間和心力相當有限,根本無法同時兼顧「在英國要陪他跟上英文課程」又「預先準備台灣的學科銜接」。每天忙碌過後,我只能疲憊地在深夜讀點台灣的教科書或資訊,卻越看越擔憂。因為台灣在數學、自然、中文等基礎科目的難度比歐美高出不少,孩子若真晚幾年才回台灣,要補起來不知得花多少力氣。
在英國的堅持
儘管如此,我還是盡可能地為孩子多方找尋英文資源。除了學校老師外,我也透過各種管道,替他安排線上或真人家教,讓他不只是「聽說」好而已,也能在閱讀與寫作上獲得扎實訓練。像最簡單的英文連接詞(conjunction),台灣課本可能兩堂課就草草帶過,可英國從孩子一年級開始反覆教了三年,一層一層地加深。我發現這些差異,在台灣學校裡可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替代的。
不過,真正辛苦的不只是孩子,更是我自己。
我要理解孩子的學習困境,再跟老師一來一回地溝通、討論教學重點。長時間下來,我多少知道英國人的教法邏輯,也知道我們中文母語者在哪些地方就是會「卡住」。雖然成果不錯,孩子英文進步神速,但我內心又反覆思量:「若之後我們決定回台灣,我要怎麼幫他銜接台灣體制的知識架構?我一天只有24小時,還要考慮自己的職場發展,如何兼顧?」
取捨的難題
有一天,我很認真地和先生談到「到底要不要等孩子再長大些,先拿到PR之後再回去?」身邊許多朋友都覺得:留個退路總是好的,免得哪天想再回歐洲工作,手上至少有個英國身份。可是我同時也深刻察覺到,一旦孩子年紀越大,再回台灣就越難銜接——不光是國語、數學、自然那些科目,連人際關係也不簡單。孩子會在異國教育中習慣某些自由和學習方式,回台灣後短時間內要適應完全不同的教學節奏,還要面對同儕強化英文程度的「補習風潮」……想到這些,我心裡就沉甸甸的。
某種程度上,我知道沒有「絕對正確」的答案。留在英國當然也有好處,孩子英語可以更上一層樓;可是在這個過程裡,我還得不斷消化那些移民申請、工作壓力,再兼顧他的學科與未來銜接。這對我們全家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最後,我心裡越來越傾向:「乾脆提早回台灣,讓孩子趁小時候適應中文課程,也鞏固他已經建立的英語能力。」在這種想法的催化下,我們夫妻反覆討論,終於下定了決心。
回台後的重複磨合
回到台灣後,一開始果然如同我預期——孩子的適應有點掙扎。雖然他的英文比同齡小孩好很多,但數學、自然、社會這些科目對他來說相當陌生,因為過去在英國學得比較淺、比較廣,台灣卻講究「先把基礎難度鑽深」。剛好他那個時候年紀還不算大,總算能比較快地補上。例如:熟讀中文課文、練習寫字、理解較多的演算邏輯……花了幾個月後,他漸漸跟上班上步調。
同學和老師都對他流利的英文非常驚訝,這種「被崇拜」的氛圍對孩子而言很新鮮。多少也彌補了他對中文科目的生疏,讓他有一股「我也有自信的地方」的感覺。但我也一直告訴他:「英文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本事,這都是因為我們之前投了大量時間和心力,你要感謝老師、感謝資源,也要繼續努力。」
為了讓孩子不被台灣的補習文化淹沒,我仍維持在英國時候的做法:繼續穩定地找外師和線上教材,幫他維持和提升閱讀、寫作技巧。這種模式需要花錢、花時間、花溝通力,但至少我能確定孩子不只靠「回憶」和「優越感」過日子,而是真正地進步。
傳承與信仰
在英國那幾年,我特別害怕孩子會不會越來越疏離我們的傳統文化和佛教信仰。因為一旦習慣西方的思維,就很難再專心聽我講「因果」、「六道」這些深層概念。但幸好孩子在小時候,我們就很少讓他過度接觸3C產品,也常常帶著他誦經、去寺廟拜拜,或是聽我分享一些因果故事。也許正因為此,回到台灣後,他對這些依然願意保持興趣,不至於完全排斥。
我認為,孩子能保有「好奇心」和「定力」,多少跟我們堅持的教養方針有關。若從小就沉迷電玩、抖音或其他短影音平台,要他安靜坐下來聽我講佛法,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雖然我也不敢保證他長大後還能繼續熱衷這些傳統文化,可是至少現在,他心裡埋下了「要做善人」的種子。
選擇的每個結果,都需要代價
回頭看,那些年在英國,我觀察到很多家庭選擇不同的道路。有些人後來真的拿到了PR,也許過得不錯;有些人如同我們,先離開了,把孩子趁早帶回台灣。其實每條路都有艱辛和意外,一旦走下去就得承擔可能的變數,比如在台灣補足英國沒教的數學理論,或在英國重新適應華人孩子的文化衝擊。說到底,沒有所謂「全然正確」的做法,只能看哪個方法最符合自家情況。
我們的選擇,也許並不一定是最優解,可是看著孩子漸漸適應台灣校園,同時保有流利的英文、開放的思維,以及對佛法和傳統文化的基本尊重,我心裡還是感到相當踏實。每回走在校園裡,看見他和同學們一起分享英國生活點滴,或是在課堂上回答老師的英文問題,那一刻的笑容彷彿告訴我:當初的努力並沒有白費。
因緣際會,我常把這些經驗分享給還在海外奮鬥、或是猶豫要不要回台灣的朋友。我說:「你可以想像在國外養小孩很美好,但若同時想兼顧台灣的傳統教育或文化,最好提早準備。因為時間一過,落差就會越拉越大,孩子也未必懂你用心良苦。」
如今,若再有人問我:「你會不會後悔沒拿到PR?」我往往只是笑笑回答:「每個選擇都要付出代價,但我們家付出的,換到的是孩子更扎實的中文基礎、對信仰和文化的根,以及他將來能帶著英文優勢和世界觀成長。或許這就是我們想要的路吧。」
於是,這就是我們的故事:在英國的徘徊、不斷的思考、最終帶著孩子提早回來的決定,以及在台灣重新出發的日常。一路上雖有艱難,卻也看見孩子在中文與英文、在佛法與現代科技中,慢慢找到了屬於他自己的一條光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