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學好物理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縱觀課本上的實驗內容,演示實驗、學生實驗、課後小實驗、小製作等,大大小小不下百十個,由此可見物理實驗的不可分割性,這麼多的實驗如何才能搞得清,弄得明呢?所謂“萬變不離其宗”,其實無論什麼樣的實驗,無外乎都有這麼幾部分組成,實驗的目的、原理是什麼?需要哪些器材?分幾步進行?每一步要滿足什麼樣的條件?如何滿足?要觀察什麼?記錄什麼?如何分析觀察到的現象?整理記錄到的資料?最後得到的結論是什麼?例如在《焦耳定律》這節課中,書中一開始就給我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燈泡接入電路中時,燈泡和電線中流過相同的電流,燈泡和電線都要發熱,可是實際上燈泡熱得發光,電線的發熱卻覺察不出來,這是為什麼?”由此,需要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跟哪些因 素有關係,這便是焦耳定律實驗的目的.如何進行研究呢?聯想到物體間熱傳遞的規律和溫度計的製作原理便設計出了如課本圖97所示的實驗裝置,由此便把電流放出熱量的多少形象地轉化成了液柱上升得高低,這便是該實驗的原理.分析可知該實驗需分三步進行,分別研究電流產生的熱量與電阻的大小、電流的大小、和通電時間的長短的關係,在這三步中,當我們研究電熱與電阻的關係時,就必須保證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而電阻不同;當研究電熱與電流的關係時,就必須保證電阻和通電時間相同而來改變電流;當研究電熱與通電時間的關係時就應該保證電流和電阻的大小相同而通電時間不同.那麼書中又是如何達到這些要求呢?在第一步中採取的辦法是把兩個不同阻值的電阻接成了串聯電路;

 

在第二步中採取的辦法是比較同一個燒瓶中液柱上升得高低,而用變阻器來改變它的電流;至於第三步就無須多說人人明白,然後通過觀察每一步中條件改變前後液柱的升降情況便得出了焦耳定律的內容.在平常的學習中,如果我們對每一個實驗都能這樣環環設問、層層剖析,那麼對整個實驗過程就會瞭若指掌、默然於胸,還有什麼能難倒我們呢?

 

三、學會通過實踐加深對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含義的確切理解

學習理科離不開計算,在物理公式中對各物理量間的對應性以及確切的物理含義的理解要求很高,而對於初學者而言往往不可能一下子就理解得透徹,因此常常出現張冠李戴、亂點鴛鴦譜的現象,這就要求我們要學會通過實踐來加深對物理量含義的確切理解.例如,對於功的計算公式WFSS的含義的考查有這麼一道題:一位同學用50N的力,將重30N的鉛球推到7m遠處,這位同學對鉛球做的功為:A350J B210J C0J D.無法判斷.初學者往往覺得選AC,但一旦知道正確答案應為D,那麼對S的含義自然是心領神會.哲學上講,我們對事物的認知過程就是一個“認識--實踐,再認識——再實踐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就體現在這裡.

 

四、學會對類似知識點的歸納、總結

我們常說,學習的過程就是把書由薄變厚,再由厚變薄的過程.我們前面所說的正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把書由薄變厚,但把書由薄變厚並不是我們的目的,太厚了,就會超負荷,承載不起.大千世界,紛繁複雜,但在哲學家看來,無非是物質或精神;而在生物學家看來,無非是動物或植物.可見,只要我們學會發現其共性,找出其本質,便都可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學習也正如此,我們若學會了對類似知識點的歸納,總結,那麼繁雜的物理內容便化成了簡單的幾個部分,學習起來自然就會輕輕鬆松、遊刃有餘.例如:在物理量的定義中,速度、密度、壓強、功率、電流等,它們的定義方式都是一樣的,而那麼多的演示實驗,卻幾乎都是用控制變數法,只要我們掌握了控制變數法的實質,所有的實驗便不都迎刃而解了.

 

 五、學會調整自己的情緒,注重感情投資

我們都知道“感情的力量是神奇的”,它在學習中的作用猶如化學中的催化劑.對一個學生而言,能試著喜歡自己的老師,那將會終生受益非淺.學習的過程本就是艱辛的,甚至在大多數學生看來是個單調、枯燥的過程。

  如果再有情感的反面效應,那麼什麼樣的方法都將是徒勞無效的,如果我們能在枯燥的學習過程中寓於神奇的感情力量,那麼,我們的學習生涯不就其樂無窮了嗎?

 

學好化學主要把好兩關,一是“細”關,二是“綜合分析關”。把所有學過的化學內容抽象出來看,無非是一些基本理論。

  把每部分的大致內容理清楚,搭好骨架,接下來填上血肉,然後用神經和血管把各部分連接起來,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因為化學中瑣碎的小知識點較多,所以需要反復積累,使這個知識的有機體內涵豐富。化學的考試注重綜合能力,而這種綜合能力只能通過平時訓練來提高,靠考前突擊意義不大。

  

要考好化學,要注意平時應考能力的培養。在綜合分析過程中,要狠抓“雙基”,交聯成網,把各種知識建立成“塊”。所有的化學內容可大體歸結成以下六塊。按“塊”複習訓練,適當選些題做做,特別對當時做錯或不會做的題,認真分析一下,查漏補缺,會有很好的效果。

  

1.基本概念“塊”。這一塊包括物質組成和分類線,性質變化線,化學用語線,分散系統線,化學量線等五條知識線(或小系統)。

2.基礎理論“塊”。這塊包括結構理論(原子結構,分子即化學鍵理論,晶體結構理論)和元素週期律,同期表線,電解質溶液(含氧化-還原理論)線,化學反應速度和化學平衡理論線。

  理論塊是化學的靈魂。

3.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塊”。這一塊是化學的基石,可劃分為金屬線和非金屬線,統一在週期系中。

4.有機物“塊”。這一塊的核心是烴及其衍生物線,重點是結構和化學性質,而結構又是官能團和與官能團直接相關的化學鍵。

5.計算“塊”。

  這一塊縱貫化學各部分,要掌握基本類型、解題規律和解題技巧。

6.基本實驗“塊”。這一塊充分體現了化學學科的特點。含儀器、基本操作、製備、鑒別(定)、提純、定量實驗、試劑存放、事故處理等

學習生物其實是很輕鬆的事情,當時學化學的每天都得做很多的卷子,而我們學生物的是沒有很多的卷子可做的,只要看書就行了。

 

  也確實如此,生物做很多的題目沒有太多的意義,因為生物基礎題太簡單,只要看書就能做出來,而綜合題就是你做了很多的題目,也不會有很明顯的效果的,因為生物的題目實在是太活了,我建議你啊把書上的概念吃透,不要有模模糊糊的地方,還有就是找些課外的生物知識來瞭解瞭解(比較時髦的生物技術,考試中經常會有的),而題目只要適當的作作就可以了(做題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學習題目答案的精練和簡潔)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怎樣學好物理 物理 實驗
    全站熱搜

    東沙庭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