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正坐在書桌前,看著書時。不料,一陣來電鈴聲打斷了我的思緒。是個陌生號碼。我接聽之後,聽到了帶著一絲焦急又不失禮貌的女聲:「請問是庭億老師嗎?我是小宇的媽媽……我能請您來幫小宇補習物理嗎?」
她聲音裡的焦慮並非裝出來的。短短幾句話,透露出深深的擔憂:孩子升上高二後,物理課難度和進度都令人窒息,原本在高一時成績可圈可點的孩子,如今突然一落千丈。相較於我過去聽過的那些辛酸又灑狗血的種種經歷,這樣的請求其實相當正常,只是背後仍隱藏著一股急切,宛如家裡唯一的救生繩,硬生生就要抓住似的。
「當然可以。」我向來不會輕易推卻任何需要幫助的邀請。結束通話後,我讓自己翻看日曆與排程,決定隔天便去拜訪這位叫做小宇的學生。無論在什麼時候人生總有轉折。
翌日,我背著一個不算輕的公事包,包裡裝著我各式各樣的筆記、物理習題本以及電子教學工具,來到小宇家門前。一見面,小宇的媽媽——黃女士,快步上前招呼我進家門。她神色帶著忙碌與期待,像是既想向我表達感激,又急於把孩子的狀況交代清楚。
「庭億老師,麻煩您了……」她領我走進一間明亮的房間。房間裡書桌、電腦、書架一應俱全,看起來條理還算整齊,但地板上散落幾本摺皺的物理考卷,讓我察覺到這個主角此刻的心情恐怕也和那些紙張一樣皺巴巴。
房間中央坐著一位高中男生,略顯消瘦,神情疲憊。他正抱著考卷,像是一個自覺失敗的士兵,守著自己殘破的陣地。
「你就是小宇吧?你好,我是庭億老師。」我彎下腰,伸出手,想以平等的角度面對他。
小宇看著我,目光帶著一絲懷疑,好像在想:這個聲名遠播的「老師」能拯救我嗎?又或者,他是否只是跟之前的兼職大學生一樣,根本不知道教學現場的殘酷?
黃女士在一旁解釋:高一時,小宇用大量時間去苦讀,反覆練習,把許多觀念強行記住,所以雖然底子不算扎實,但考試成績不算差。然而到了高二,學校老師進度飛快,還用大範圍考題來考驗學生對物理概念的運用,一旦不懂就很難追回。小宇試圖用高一「死記硬背」的讀書方法繼續應付,但題目更為靈活多元,便節節敗退。開學以來,測驗成績一路往下掉,最慘的時候只有「4X」的分數,讓家長心急如焚。
「老師,請一定要幫幫他。」黃女士最後帶著點哀求地說。
我靜靜地坐在小宇對面的書桌邊,看著他彷彿拒絕與外界連結的神情。作為家教,我與家長、學生之間的關係有時更像心理諮商師與個案:我要先打破學生的心防,才能把知識傳遞給他們。
「小宇,你最不懂的物理單元是什麼?」我試探性地問。
他想了想,似乎不知道該如何具體說明,只能擠出一句:「其實……很多都不太懂。高二老師教得超快,我幾乎跟不上。」
我並不驚訝。國高中階段的物理學習,往往牽扯到許多前後連貫的概念。如果高一時,學生只憑意志力把數字公式硬記硬背,缺乏真正的理解,那麼高二更複雜、更多變化的課程,將呈現出連帶性的崩塌。
我打開了之前老師給的教材講義與考題,翻閱小宇近幾次的測驗試卷。我留意到他做錯最多的,就是需要「基礎概念串聯」的綜合型題目,例如運動學、牛頓力學、或是電磁學與力學之間的應用考量。
「看起來,你對這些基礎觀念還沒掌握好,但也不要太緊張。你上學期跟不上學校老師的進度,現在我們就先從這個最新進度開始補,再回頭補強必要的高一觀念,好嗎?」
小宇勉強點頭。這孩子並不頑劣,甚至可以說相當乖巧,只是內心對成績下滑有恐慌,也對新老師感到不確定。我決定先用行動來讓他感受到我的用心。
第一次課程,我先拿出一些利用生活例子設計的物理解題思路,讓小宇親自操作。比方說,我拿了兩個橡皮球和一個彈簧秤,示範如何測量簡單的力學數據,並帶領他推論這些現象背後的原理。
「我們平常把蘋果從樹上摘下,就會說它掉下來。這其中運用了什麼物理概念?」我微笑著問,小宇看起來有點尷尬。
「嗯……萬有引力?」他試探回答。
我點頭:「對,牛頓就是看著蘋果落地,才靈光一閃。雖然那只是個廣為流傳的故事,但它提醒我們:日常中的現象都能成為學習的切入點,而不該只是一堆複雜公式。」
這些看似簡單的小活動,讓小宇慢慢從考卷的陰霾裡走出來。他開始願意提問:「老師,那彈簧秤上的刻度怎麼計算啊?為什麼重量和質量要分開討論?慣性定律……又是什麼?」一旦學生願意問問題,表示他正開始和這門學科產生真實的對話,而非只是背題目。
時間過得飛快,一眨眼,我已經在小宇的書桌旁陪他渡過了好幾次晚間課程。從 103 年 9 月開始,我固定每週來到這裡一次或兩次,依照小宇的學校進度做調整。在這段時期,我們開始面臨学校第一次期中考,也就是那次讓小宇驚訝到不知所措的考試。
「老師,上次暑輔測驗我不及格,4X 分……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辦。」
課程前一天,小宇有些焦躁地傳了訊息給我,透露他對接下來考試的恐懼。
我並沒有立即回覆他該怎麼「速成」。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相信:不只是把公式和解題技巧塞給他,還要教會他「如何整理與思考」。於是隔天上課,我帶了兩樣東西:幾張空白紙與一支彩色筆。
「小宇,這次期中考考哪些範圍?我們先把章節全部寫下來。」我遞給他紙筆,讓他先在紙上寫出所有範圍和關鍵字。
「運動學、牛頓力學、還有一點熱力學……」他邊皺眉邊回想。
「非常好,再詳細一點,想一想考卷可能會出現什麼題型?把它們羅列出來。」
小宇開始認真地在紙上做筆記,偶爾停下來問我概念:「老師,動量和衝量的差別是什麼?我忘記怎麼推導了。」
最終,他在紙上整理出幾個模塊:一是運動學的基本方程式和加速度概念;二是力與加速度、牛頓第二定律;三是碰撞、衝量與能量守恆的關係;四是熱力學的基本定義。他用彩色筆標出自己最沒把握的區域,這時我才又帶上他以前在高一時背的某些基礎公式,做了更深度的解釋。
幾天後,小宇拿著成績單,難掩興奮地告訴我:「老師!我居然考了 81 分!」
不要小看這 81 分,它對於一個深陷自我懷疑、高一基礎不穩、曾經陷落在 4X 分數區域的學生而言,宛如拉起一面勝利旗幟。而對我而言,更大的收穫是他開始相信自己的潛能,也更信任我。
「要不要考慮讓我去你們學校上課?」我故意半開玩笑地說。
小宇笑了,他以前笑容總是非常稀少,如今看起來似乎更放鬆了。「如果學校能請到你,那就太好了。」
黃女士看到孩子的成績和神情的轉變,也喜形於色。她提出想把教學次數增加到每週兩到三次,讓小宇能更快跟上學校進度。我稍作思考後答應了,畢竟這段時間是高二的關鍵階段,一旦學生重新找回信心,後面的學習就能順水推舟。
於是,我與小宇的互動從一週一次的補習課,變成更深度的陪伴。每次我來到他房間,感覺越來越熟悉:那盞書桌檯燈、堆著教科書與練習題的書架、還有放在床頭櫃的棒球手套(小宇說那是他小時候的興趣,但隨著課業繁重,幾乎再也沒碰過)。有時我會逗趣地提到,「既然你喜歡棒球,為什麼不把拋射運動的概念、角度和初速度之間的關係,跟物理做結合呢?」
「哈哈,那應該會很酷吧?」他開始想像,彷彿重新打開心裡對運動的熱情。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度過了寒假,來到新學期的開始,天氣漸漸回暖,但繁重的課業與測驗依然如浪潮般襲來。學校老師的課程已經跑到高二下學期的尾聲,聽說很多章節都壓縮在上學期就講完了,等同於小宇在短時間內要吸收一整年的物理課程。
面對這種情況,我採用了「同時往前、必要時往後」的策略。每一堂課,都會先和小宇確認「近期校內最新進度」,如果該進度涉及到高一的概念,我就當場補充。有時我也會要求他預習,至少先把課本的重點瀏覽一遍,才來上家教,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有一天,小宇跟我透露一個想法:「老師,我其實很怕再失敗。如果這次考試又不好怎麼辦?我雖然考過 81 分,可是我擔心那只是運氣……」
那一刻,我看出了他的脆弱。在考試面前,很多學生都會懷疑自己,就算有過好成績,也會害怕是「僥倖」。
「我們人對知識的掌握,並不是短暫的運氣就能決定。你現在每天扎實地做題、反覆驗證概念,分數只是水到渠成而已。」我拍拍他的肩膀。
「你願意相信我嗎?」
小宇深呼吸,然後點頭。
這時,我能感受到一股化學反應正在我們之間發生:他不再是那個沉默在課桌邊、看著物理考卷發呆的少年,而是開始對知識產生好奇、願意嘗試更多解題方法的學習者。
我們將焦點鎖定在下學期的第一次期中考。那時,小宇已經把整個高二課程幾乎都聽完了,我們仍維持每週兩到三次的家教頻率。每次上課,我不僅講解新觀念,也會抽題目讓他實際練習。更重要的,是帶領他整理自己做錯題目的原因,然後利用概念圖或表格重複複習。
這段時間,黃女士偶爾會進房間端茶水,也順便看看我和小宇的學習情況。看到小宇做題速度越來越流暢,臉上的愁雲也逐漸散去,連我都能感受到一股令人欣慰的氛圍。
然而,我並沒有鬆懈。有時,我會帶著測驗卷的範例題在課堂上模擬實戰,幫小宇計時,要求他在限定時間內完成,並且不能翻課本,只能憑印象和整理過的筆記作答。完事後,我們共同檢討答案,找出盲點。每一次模擬都讓他更自信,但也清楚自己還有哪裡不足。
終於,期中考成績揭曉那天,小宇幾乎是用飛奔的速度衝回家,然後立即傳訊息給我:「老師!我考了 92 分!」
那個「92」,既是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是一個讓人振奮的象徵——從最初的 4X 分到 81,再到 92,背後是他無數個晚上在書桌前的努力,以及對家教方式的逐漸接受。
「非常好,給你自己一個掌聲。」我回覆他訊息時,內心也相當感動。作為一名家教老師,看到學生從懷疑到信任、從抗拒到享受學習,這種成長往往勝過一切金錢或名聲的報酬。
但故事並沒有就此結束。高二的尾聲,還有更多抉擇擺在小宇與他媽媽面前。例如:要不要提前規劃高三的學習方針?要不要衝刺學測?要選擇繁星推薦還是個人申請?或者……是否還有其他隱藏的夢想?
我和小宇的關係,已漸漸超越「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單向傳授。每一堂課,都像是一段冒險旅程:他不僅學習物理,也在思考人生的方程式。在他那盞不算亮的檯燈下,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翻開書本,翻開筆記,也翻開了對未來的好奇。
取得 92 分後,小宇彷彿擁有了一種嶄新的力量。當我再度踏進他的房間時,我看見他撐著下巴,對著課本與筆記,目光閃著興奮與自信──這是我很久沒在他身上看見的光芒。
這種轉變,不只體現在成績上,也散落於他的日常對話中。以往,他會害怕面對困難的題目,甚至刻意閃躲;如今,他會主動對我說:「老師,今天老師課堂上講的能量守恆,我還是有點想不透,可不可以再解釋一次?」或者:「老師,我發現課本上的公式看起來很像,但應用場合還是有些不一樣,你可以教我怎麼分辨嗎?」在提問中,他不再只停留於「要怎麼背公式」,而是開始思索「這個公式為什麼存在、怎麼來的」。
對我而言,這才是真正的學習。家教不是要替代老師的功能,而是在有限的一對一時間內,去除那些隔閡與害怕,讓學生學會思考與提問。
選擇與未來:高三前的學測規劃
然而,一個新的難題也隨著高二下學期的進度推進而來。那天,小宇非常嚴肅地跟我說:「老師,我們學校已經把高二課程全部上完了。接下來要開始複習,還要預習部分高三課程。但是有些學長姊告訴我,準備學測跟學校進度又不太一樣……我有點迷茫。」
他這份迷茫不僅在於學校教學安排,更體現在接下來該選擇什麼升學管道。小宇說,他的科目表現均衡,但並不算頂尖,如果要拚指考,他擔心自己競爭不過那些在自然組成績超群的同儕;若改走「繁星推薦」或「個人申請」路線,以學測成績和在校表現作為主軸,或許對他更有利。
「你怎麼想?」我試圖讓他先陳述自己的想法。
「我想申請本地不錯的理工系,或者跟物理相關的科系……但我又不確定,如果準備學測要涵蓋的範圍那麼廣,會不會忽略高三的校內成績?還是要全力跟上學校的課程,並在模擬考中搶分?」
高中的課業壓力原本就大,而在多元的升學管道中,擺在學生面前的選擇不斷增加,難免讓人無所適從。
我與他一同坐在書桌前,把能夠了解的資訊擺在桌面上:
- 繁星推薦:主要看在校學業成績排名,再比較學測成績。
- 個人申請:看學測成績再加上面試和備審資料,部分學系可能看在校成績或學科競賽表現。
- 指考:在學測後,再花時間集中火力準備指定考科,但題目難度高,高手如雲,競爭激烈。
「你在校成績算是中上,我們最近物理也進步不少。如果專心準備學測,把高一、高二的課程掌握好,似乎對你比較有利。」我幫他分析。
小宇沉思許久,然後緩緩點頭:「其實,我自己也比較傾向繁星或個人申請。因為我在校成績排名還不算太差,再加上如果物理能繼續維持高分,我就有機會把總平均再往上拉。」
於是,我們達成共識:把重點放在學測範圍,等高三時,先以自學和學校複習為主,不再特別上家教課程。小宇的規劃是,如果在準備過程中遇到重大瓶頸,再透過LINE或臨時短期的補習課來協助。
這樣的決定並非一蹴可幾,而是經過與家長、學生和我三方面的討論後做出的。黃女士關心地問我:「老師,真的不用再繼續幫小宇上課嗎?他的進步很明顯啊,我擔心高三課業會更重,如果沒有您在身邊,會不會……」
我笑了笑:「黃女士,不必太擔心。這段高二的時期,小宇已經學會怎麼獨立思考、整理重點,也知道如何靈活應用物理概念。他如果覺得有需要,我們隨時能在線上討論,或者在周末排一堂加強課程。他已經不再是那個只會死背公式的孩子了。」
看著黃女士鬆了一口氣,我也感到欣慰。家教的責任不只是完成一堂堂課,而是讓孩子在結束後,仍能夠運用所學,繼續前行。小宇,顯然已經具備了這樣的能力。
最後幾堂課:總複習與回顧
在正式停止物理家教課程前,我與小宇約好,趁著高二下學期第一次期中考之後的那一兩個月時間,來進行一個總複習計畫,等到學測範圍大致都梳理過後,再讓他自行飛翔。
於是,每到晚間,我再度走進那再熟悉不過的房間,感受到四月底、五月初夜晚的暖意。桌上的檯燈亮著,小宇摺好的考卷與筆記整整齊齊放在一旁,彷彿一個自信滿滿的戰士,隨時準備應對下一場戰鬥。
這幾堂課,我們依據學測大綱,從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一直到簡諧運動和波動學,一一做了系統化的複習。每個主題結束後,小宇都會拿出自己在校內考試或課後練習中常犯錯的題目,請我再度幫他檢視。
「老師,我以前常常搞不清楚『加速度』跟『速度』的差異,考試的時候會因為符號或方向算錯而丟分。現在我懂了,但還是想請您再幫我過一下概念。」
我欣慰地看著這名少年──他已經能說出「我想再確認概念」這樣的需求,而不只是一句「我都不會」。於是,我拿起圖解,跟他一同研究物體受力的方向、運動軌跡、加速度向量如何隨時間變化。
「還有這裡,熱學單元的題目常常會考熱量平衡,或者混合後的平衡溫度……我在計算時常會漏掉某些能量轉換。」
「好,那我們再用 Q = mcΔT 來一題一題確認。這個公式寫出來之後,還要留意哪裡?」
「要看質量 m、比熱 c、還有溫度變化 ΔT,我還記得您說過,要先判斷哪個系統吸熱,哪個系統放熱,再把它們加起來等於 0,對吧?」
「就是這樣。別忘了還有器皿、容器本身會不會吸熱?如果題目說器皿有質量,也要考慮進去。」
我們就這樣,一個章節、一個觀念,像是把四處散落的拼圖碎片重新拼回完整的畫面。每當拼出一塊,眼前的圖像就越加清晰。
高三的起點:暫別與新出發
時序推進到 8 月,小宇的高二下學期進入期末考之後,整個高二課程也算是圓滿落幕。在最後一堂家教課結束時,我和他一起將這一年多來用過的講義、筆記本做了一次大型歸檔。
「哇,老師,你看,這麼多題目,這麼多筆記……原來我寫過這麼多東西啊!」小宇邊整理邊感嘆。
我笑說:「沒錯,這就是你的學習歷程。看起來很多,但也見證你一步一步地成長。以後若覺得挫折,就回頭看看,曾經有過這麼長遠的路程,你都能走過來,那還有什麼過不去?」
這最後一晚,我們沒有急著馬上切入物理題,而是和黃女士一起,像朋友聚會般,吃著一點點宵夜,稍微聊了將來的方向。黃女士說:「小宇真的很感謝您,如果不是遇到庭億老師,可能到現在都還在為物理的成績煩惱。」
我聳聳肩:「我只是提供了一條學習的方法,而真正走路的人是小宇。他很乖,也肯努力,所以才能進步那麼多。下學期,你們專心準備學測,有需要再和我聯繫吧。」
臨走前,小宇走到房門口,跟我鞠了一個不算標準但誠懇的躬:「老師,謝謝你。我知道以後如果有問題,我還可以隨時問你吧?」
「哈哈,當然。」我拍拍他的肩膀,「你會發現,物理的世界很奇妙,一旦看懂了,說不定你還會愛上它。而且接下來,你或許還能幫助其他同學,不要浪費你辛苦累積的經驗。」
轉折與尾聲:高二的重要性
就這樣,我的家教任務暫時告一段落。回到家,坐在自己的書桌前,我陷入一陣沉思。每次結束一個教學案子,我總會沉澱一下,想想這過程帶給我的啟示。
高二,對許多學生來說,是一場「非勝即敗」的激烈拉鋸。成績的落差就在這段時間被拉開,真正穩定的基礎也在這個時期奠定。尤其對於走理工科的孩子而言,高二的物理內容繁多而深奧,一旦跟不上,便很容易在未來數月或一年內不斷累積挫敗感。
小宇很幸運,他在正需要幫助的時候,家長敏銳地察覺到問題,並積極尋求協助。我也很幸運,能夠參與這個過程,看著他從「萬有引力的蘋果」跌到谷底,再逐漸往上攀爬,最終攀上屬於他自己的高峰(至少是高二階段的高峰)。
在故事的尾聲,我依舊要強調:孩子的學習,不是只靠一位老師的努力,也不是短暫的突擊複習就能解決所有根本問題。它需要的是「正確的方法」和「恆心」。就像寫小說需要構思、布局、雕琢文句,學習也需要按部就班地建構知識體系,並且不斷審視自己對概念的理解是否穩固。
小結:高二的成就與對未來的期許
在這個案子裡,我既像家教老師,也像一位旁觀見證者,注視著小宇從高一勉強維持的好成績,在高二初期瞬間掉落到 4X 分的深淵;再從一連串的提問、練習與考試衝刺中,穩定回到 81 分、甚至 92 分。過程中,他學會了整理重點與獨立思考,不再把老師當作唯一的救命繩,而是主動反思「為什麼題目是這樣?為什麼公式要這樣用?」
如今,他整個高二學年的物理課程已在下學期的第一次期中考之後全部結束。我們也一起討論了各種升學管道,最後決定將精力放在學測上,並在高三時自行複習物理,如有疑難,再來向我尋求協助。
在敘述這個案例的最後,我想留給各位家長與學生的,不外乎以下幾個小結:
- 高二是關鍵:別以為高一成績尚可就能一勞永逸,高二課程內容更複雜,進度更快,一旦基礎不穩,很容易在後面看到成績大幅下滑。
- 方法重於題海:如果依舊只用高一「死背硬記」的方式面對高二的題目,結果往往只會適得其反。必須理解物理概念的本質,懂得舉一反三,才能真正掌握。
- 師生互動與信任:一對一的家教或小班教學,最大的優勢在於能夠隨時根據學生的狀況調整進度,並鼓勵學生提問、表達困惑。充分的雙向溝通能有效強化學生的自信。
- 高三規劃要趁早:高二結束之際,已經可以初步決定自己要走繁星、個申,還是指考。不一定要馬上確定,但至少要有方向,並且有計畫地累積自己在校成績或強化學測準備。
小宇已經走完這個關卡,他離開了高二的迷宮,正走向更寬廣的高三旅程。或許前方還有更多挑戰,但我相信,在他心中,早已埋下一顆「我可以做到」的種子。只要能持續澆灌,以後的任何考試、任何人生難題,都不會再把他輕易擊倒。
這就是我,一名家教老師,與一名高二學生在那間普通卻滿是故事的房間裡,寫下的真實篇章。成績的進步固然令人欣喜,但更珍貴的,是那份「自我學習」的精神傳承。願這份經驗也能帶給所有讀者──不論你是學生、家長、或老師──一些啟發,並在關鍵時刻,提醒你:在最重要的時間點,找到對的人、對的方法,才能改寫你的命運。
故事結束後,或許還會有人問:「那個考到 92 分的小宇,最後學測考得怎麼樣?」我只能留下一抹神秘的微笑,因為那是後續的故事。正如同懸疑小說中,時常保留一點未解之謎,讓讀者可以懷抱好奇。無論如何,我衷心期盼,這顆希望的蘋果,能一直高掛在小宇的人生樹上,不再輕易墜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