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光線與黑暗的交織

  轉眼間,高二下學期已經過了將近三分之一,接下來的考試範圍從9-1延伸至12-3,包含了動量守恆、圓周運動、轉動動力學以及更進一步的波動與光學概念。當我再次踏進紹凡的房間時,感到一股微妙的變化:相比以前慣常的陰鬱與沉悶,房裡的光線似乎變得稍微明亮了一些。或許是他把窗簾拉得更開了,陽光灑在地板上,照亮了那張載滿書本和紙筆的書桌。

  「老師,請坐。」紹凡的語氣依然輕,但多了一點主動招呼的味道。
  我愣了一下,笑著回應:「好啊,看來你今天心情不錯。」

  話雖如此,我能感覺到他的進步並非只在書面成績上。他開始嘗試用言語與我互動,雖然還是談不上健談,但至少不再像過去那樣閉口不言。很顯然,之前的教學方針——「多一點鼓勵、少一點責備」,確實為他提供了更安全的空間。再加上我們調整進度、讓他在學校課堂上也能比較輕鬆掌握,如今他對學習物理的抗拒似乎逐漸減少。

  不過,我也注意到他桌上的課本翻開到波動與光學那一章,裡面插著幾張註記紙。看來,他已經開始預習到更後面的內容,想再度超前學校進度。


第二章:出乎意料的家長會

  某天下午,紹凡的母親突然打電話給我,希望能與我約個時間當面聊聊。這並不尋常,因為我通常只在教學結束後,跟她簡短交流即可。聽她口氣略帶急促,我原本有點擔心是不是紹凡在學校出了什麼狀況。

  到了約定日子,我來到他家客廳。母親已經在那裡等我,一見面就先開口:「老師,先跟您說聲不好意思,我今天去參加華盛頓中學的家長會,了解一下學校對於高二物理教學的最新進度。嗯……我知道您一直努力讓紹凡先行預習,可是學校最近臨時改動了測驗計畫,下次的小考可能會臨時抽考之前上過的兩個章節,而且還要包含某些實驗操作的觀念……我想,這會不會打亂您的教學安排?」

  我聽了微微一愣:「實驗操作的觀念?是指那個力學實驗室裡要做的『打點計時器』與『改變坡度量測加速度』的部分嗎?」

  母親連忙點頭:「對對,就是這部分。學校本來要等到快期末再進行,可老師說既然講到相關的概念,就乾脆提前考,並且在下週某一天突襲考試,分數還蠻重的,怕紹凡會措手不及。」

  我心裡盤算了一下,考試若是臨時提前,那我們原本「比學校快一週」的策略反而可能不夠;他若對實驗原理不熟,就會失分。於是我鎮定地對母親說:「那也好,至少我們及時知道這個消息,這週的教學就把重點放在這些實驗原理和計算上吧。您不用太擔心,我會臨時調整進度。這對紹凡來說,也是一種新的挑戰。」

  母親稍稍鬆了口氣,語帶感激:「謝謝老師,真的麻煩您了。」


第三章:實驗課的「突襲」測驗

  果不其然,沒過幾天,學校老師就宣佈要在下周三的物理課上進行實驗測驗,範圍包含碰撞實驗、質心運動以及利用打點計時器測量加速度等。這類測驗對自信心不夠的學生來說,頗具挑戰性,因為除了要理解公式,更要能將原理運用在實際操作中,甚至觀察誤差、記錄數據、分析結果。有些內向的孩子常常不知道該如何做完整的實驗報告。

  但我這次決定換個做法。既然紹凡對枯燥的「公式演算」總是顯得緊張,我要讓他在家裡,先模擬一下實驗操作的過程,以「做中學」的方式去理解那些抽象的原理。

  「老師,我家沒打點計時器,也沒有那種軌道可以測量小車的加速度……」紹凡聽完計劃後,有些困惑地問我。

  我笑著擺擺手:「我們不需要真的還原整套設備。只要動用一些替代品,就能讓你模擬觀念。來,你拿幾個小球或彈珠,我們可以先看看碰撞後的動量變化,再用手機的慢動作錄影測試反彈速度。儘管比不上真正的物理實驗室,但至少能讓你對過程和數據分析有初步感受。」

  那天傍晚,餐桌旁鋪了幾層報紙,我們準備了不同材質、不同大小的小球,並用一支手機充當「高速攝影機」。紹凡一開始還有點尷尬,但當他真的開始操作、記錄、觀察數據時,眼裡竟然閃現興奮的光芒。或許這才是最能激發他好奇心的方式——看著碰撞後的小球分別彈到不同角度,再用手邊的工具測量 approximate 的距離,最後根據動量守恆的觀念檢驗誤差。

  「老師,這個球明明質量比較大,但為什麼它的反彈速度好像沒我想像中快?」他瞇著眼,重新播放慢動作影片,試圖從影片中找出蛛絲馬跡。
  我看著他,笑說:「也許是能量損耗,也許是球跟桌面的摩擦不同。我們並不在理想條件下,所以反彈速度並不一定符合理論值。可是你要做的,就是把可能的原因記錄下來。讓實驗報告有理有據。」

  那一刻,我彷彿看到他在「做中學」的過程裡,逐漸放下了對公式的恐懼。他開始用自己的語言解釋現象,而不只是一味背誦公式。那天我們的「家中實驗課」持續到夜晚九點多,本想結束,他卻主動提出想再重複一遍測試,看看是否會得到不同數據。

  那一晚,我知道自己抓到了他的學習「開關」。


第四章:走出房間

  臨考的前一天,紹凡發簡訊給我:「老師,您今天能否抽空跟我到附近的咖啡店或圖書館複習?」他的語氣比過去多了一份謙遜,卻也帶著某種堅定。我當然一口答應。能把教學場景從狹窄的房間搬到外頭,或許會帶給他新的刺激與靈感。

  隔天下午,我早早來到那家咖啡店。它座落在寧靜的街道角落,落地窗外是一排綠意盎然的行道樹。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進來,為桌子披上一層暖洋洋的金光。紹凡果然已經在裡面等我,一杯熱巧克力和一本物理參考書擺在他面前。他今天顯得特別用心,連筆記本都事先攤開。

  「老師好,我想把明天考試可能出現的題型先練一練。我寫到這幾題,想確認步驟有沒有錯……」他一見我就直奔主題,彷彿之前那個靦腆又沉默的紹凡消失了。

  我微笑點頭,坐下來翻看他的解題流程。大部分都沒問題,偶爾有些小疏漏,我只在側邊輕輕圈出提示,不直接了當地糾正。有幾次,他發現自己失誤時,會「喔!」地一聲驚呼,接著哈哈笑著說:「我剛剛怎麼沒看見?」那笑聲中不帶任何尷尬,只有一種自嘲式的放鬆。

  周遭的咖啡香與輕音樂,彷彿也在助長我們的好心情。過去我在他家房間時總覺得有點壓抑,但此刻我們像是一對輕鬆聊天的同學,時而互相討論解題觀念,時而翻閱講義找範例。或許正因為這種自然不設防的相處方式,激發了他的思考欲望。

  那天下午,我們花了約兩小時把實驗、理論、以及公式的相互關係串在一起。最後,我合上筆記本,笑道:「我想你已經準備得不錯。好好睡個好覺,明天以平常心上戰場就行了。」

  他微微一笑,眼裡透著一絲自信:「老師,謝謝你。我覺得……我應該沒問題。」


第五章:突如其來的攔路虎

  但人生總是充滿變數。測驗當天晚上,我正期待接到紹凡的訊息,聽他分享成績或心得。結果,他卻遲遲沒有聯繫。直到隔天,我才接到他母親的電話——他的測驗出了點狀況。

  「老師,他好像在操作實驗器材的時候,因為緊張,不小心打翻了器具……導致部分測量數據遺失,再加上他做事有點慢,最後報告沒能全部完成,可能分數不會太理想。」母親的語氣帶著濃濃遺憾,也帶些許責怪自己兒子的無能為力。

  我心頭微微一沉,但隨即安撫:「實驗測驗就跟平常考試不太一樣。有時候就是需要在短時間內,快速完成動作並記錄數據,這對內向的學生確實是考驗。不過別緊張,這只是一次摸底,他接下來還有機會。」

  那天傍晚,我刻意提早到他家,想了解實際情況。房裡恢復了那股沉悶的感覺,他坐在桌邊,目光有點呆滯。「老師,對不起……我知道你幫我準備了那麼多,但我還是搞砸了。」他垂頭喪氣地說。

  我走近,拍拍他的肩:「實驗考試本來就有許多突發狀況,你別太自責。告訴我,是什麼原因讓你打翻了器材?」

  「我……我看到同學都在比速度,一個個動作好快,我突然就很慌。再加上老師在後頭盯著,我覺得自己就像被聚光燈照著,一下子忘了下一步該做什麼……結果手一滑,整個裝置就翻了。」他語氣裡滿是沮喪。

  「原來如此。」我思索片刻,「這代表的問題不是你的知識不足,而是臨場狀態調適。嗯……或許我們需要再做一些臨場模擬,不只是技術動作的模擬,還要模擬情境:很多人在同一空間裡,同時進行實驗,還有老師或監考人員走來走去,觀察你的一舉一動。你覺得呢?」

  他抬起頭,勉強擠出一絲苦笑,「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克服這種緊張,畢竟我連在班上回答問題都會手心冒汗……

  「別小看自己的潛能。」我故意用較明亮的聲調鼓勵他,「我們一步一步來,先從最簡單的——比如說,讓你在我面前或家長面前做簡短的實驗步驟敘述,然後再找幾個同學或親戚來觀摩,慢慢習慣眾人的視線。你願意嘗試嗎?」

  他沉吟良久,終於點頭。「好,我願意試。」


第六章:從困境中學到的事

  此後幾週,除了正常的物理家教課程外,我還在周末安排了「實驗闖關」活動。簡單來說,就是邀請了紹凡的父母、甚至包含他同校的表哥(也是自然組學生),讓他在自家客廳當眾展示:假設你面前有個打點計時器或是一台小車,你會怎麼操作並紀錄數據?你如何撰寫實驗步驟?又該怎麼在有限時間內完成初步的誤差分析?

  剛開始,他臉紅得像蘋果,聲音顫抖,講話結結巴巴,幾乎要把筆記本掉到地上。可是在幾次失敗後,他漸漸抓到訣竅——先在心中或紙上列出流程步驟,確定自己記得所有重點,再依序執行。出現失誤時,不要急著收拾殘局,先深呼吸,再重新開始。

  看著他在眾人目光下逐漸站穩腳步,我不禁想:如果他能克服這道「勇敢開口、勇敢在實戰中運用」的心理障礙,那麼不只物理實驗,其他學科或是人生中的更多挑戰,都能迎刃而解。
  「這比我想像中還難。」他在第二次「闖關」結束後,有些苦笑地跟我說:「可是又覺得……也沒那麼可怕了。」
  「對,就是這種感覺。你會發現原本把它看得像一座高山,只要一步步往上走,山並沒有那麼高。」我替他收起桌上的筆記本。

  就在這樣的實戰練習下,他對物理實驗與口頭表達的恐懼逐漸淡化。不僅如此,他也越來越能夠在解題時放聲思考,有時候甚至會問我一些延伸性的問題,比方說:「如果這個小車在真空狀態下,會不會有不同結果?」「如果把碰撞改成斜面碰撞,角度要怎麼計算?」他的好奇心似乎被徹底啟發了。


第七章:期末考的來臨

  時間飛逝,轉眼已經到了高二下學期末段,期末考的範圍囊括幾乎整冊的物理內容,包含質心、動量、能量、轉動、以及初步的波動光學。有些班級甚至還會把電學的基礎概念帶入考題當中,可見競爭激烈。

  我和紹凡維持著「比學校快一週」的方針,並且在最後兩週留足時間做總複習。這一回,我們把之前所有學到的重點,再度濃縮成一份精簡的提綱,依照章節排列。然後我陪他做模擬考練習,從難題、陷阱題、綜合題各方面入手,一方面檢驗他的觀念是否扎實,另一方面也看他是否能在時間限制內準確寫完。

  那幾天,我特別留意他的精神狀況。幸運的是,紹凡並沒有像以往那樣焦慮、手忙腳亂。反倒顯得鎮定許多。他偶爾會皺眉,偶爾會停頓思考,但我知道那是他運用大腦整合知識的時刻,而非慌亂。
  「老師,現在我終於知道你之前為什麼那麼強調『觀念串聯』了。」他一邊整理筆記,一邊感嘆,「以前我死背一堆公式,考試時一緊張就亂掉。現在,我大概知道每個公式對應的物理現象,知道該從哪個角度下手,反而覺得物理沒那麼可怕。」

  聽到這話,我心裡有種欣慰的喜悅。其實我所期待的,正是學生能把「背誦」轉化成「理解」;因為只要他真能融會貫通,成績自然而然會提升。


第八章:終於看見光明

  期末考結束那天,我收到紹凡的訊息:「老師,我覺得這次題目不算簡單,尤其有好幾題涉及到以前學過的簡諧運動。不過,我好像都有寫出來……不知道正不正確,至少我沒有像以前那樣腦中一片空白。」

  僅僅是這樣的自我覺察,我就覺得已是極大成就。兩天後,當學校公告成績時,電話馬上響了,紹凡母親的聲音裡帶著興奮:「老師,這次出現奇蹟了!他考了七十八分!跟其他科目雖然還有一點差距,但我真的很滿意了!」

  七十八分——對許多學生而言,或許只是普通的成績,但對紹凡來說,這簡直是一個歷史性突破。我不禁想起他原先只有五十分的成績,那個在安靜房間裡悶不吭聲的少年,如今不僅提升了分數,更重要的是,他重拾了對物理的信心。

  稍晚,我跟他通電話。他似乎還有點不敢相信,語氣裡帶著一絲輕盈:「老師,我原本猜自己大概六十多分吧……能到七十八,真的多虧你一直耐心教導,還想出那些實驗闖關的點子。」
  我笑說:「不,是你自己做到了。從頭到尾付出努力的是你。只是我給了一點方向,以及一點鼓勵。」
  電話那端傳來他短暫的沉默,彷彿在微笑,彷彿在思索。最後,他的聲音溫和地開口:「謝謝你,老師。真的謝謝。」
  我沒有多說,只是拿著電話的手,也因為這句話而多了一絲溫度。


第九章:調整與未來

  回顧整個教學過程,我深刻體會到一件事:成長不是一條直線,它通常伴隨起伏與停滯。有時候,學生會因為環境或心理因素而在關鍵時刻失常;有時候,他們需要更多練習與鼓勵來突破心防。更何況,學校的進度有時並不總是配合我們的節奏,臨時追加考試、或課程順序調整,都可能讓我們得重新部署計畫。

  好在,最終我們堅持的「提早一週、穩定推進、最後串聯複習」的方針還是奏效了。我也持續對家長強調:在孩子面前,不要刻意提他的弱點,也不要在他剛下課、或是正要學習的當下批評他不夠好。因為那只會讓他更加懷疑自己的能力,甚至產生排斥心理。

  「上課氣氛保持輕鬆,才有最佳學習效果。」這是我一貫的理念。雖然在過程中,因為擔心進度,我們一度把課程塞得很緊,讓他身心都顯得疲累。不過,一旦我察覺到這個問題,就立刻放慢節奏,甚至嘗試在教學中穿插一些生活化的例子、實驗小遊戲、以及課後的小測試,來確保他並不只是一頭鑽進公式的迷宮裡。


第十章:新的篇章

  期末考之後,暑假即將來臨。對高二生而言,這是大考前最後一個完整長假,不少補習班都會搶著排課,甚至要學生一週七天馬不停蹄地備戰高三。紹凡的父母也考慮讓他去補習班加強物理。但在諮詢我的意見後,我建議他們先看看紹凡自己的意願,再決定是否需要大規模補習。若他已經能掌握學習節奏,也未必需要挪用太多時間到大型補習班,不如保留一部分時間做自學和思考。

  某天,紹凡忽然跟我提到:「老師,我想參加學校的物理研究社暑期活動,他們要去拜訪台中某個大學的物理實驗室,參觀各種光學與量測設備。那邊據說有全新的雷射干涉儀……我有點好奇。」
  我聽了既驚喜又有點感動:一個曾經連在課堂上大聲發問都覺得尷尬的內向少年,如今竟然主動表示想參加社團活動,想走出去看更寬廣的世界。我心裡泛起一絲暖意,答道:「去啊!絕對是好機會。你不只會看到更豐富的儀器,也能在過程中認識到更多跟你志同道合的同學。這也能幫助你確定,自己對物理的興趣到底是到什麼程度。」

  「好,我已經報名了!只是……可能要跟父母溝通一下,因為他們還在考慮補習班的安排。」他有些顧慮,但眼睛裡閃爍著期待。

  我笑著拍了拍他的筆記本:「放心,我可以跟他們聊聊。這一次,我希望你能夠遵循自己的想法,再把先前建立的好奇心繼續延伸。或許,你會對未來有更清晰的想像。」


第十一章:給自己更多想像空間

  就像 James Patterson 的小說常常在結尾預告下一個謎團或挑戰一樣,我知道,紹凡的故事不會在此劇終。他還有高三的挑戰,還有更艱深的電磁學、力學進階單元,甚至未來大學的自然學群課程。可是,在這場家教的過程裡,我們一起經歷了從五十分到六十五分,再到七十八分的轉變;從面對實驗測驗時的手忙腳亂,到在家裡與親朋好友面前演練,再到敢於走出房門,走向咖啡店、圖書館,甚至想加入校外參訪活動。

  這樣的蛻變已足夠令人欣慰。

  當我結束那天的教學,踏出他的房門時,我回頭望了望,原本有些單調的書桌上,如今貼著更多的便利貼:有些是物理公式與心得,有些是新的進度計畫表。牆上甚至多了幾張物理趣味海報,包括行星軌道示意圖、黑洞簡圖與一些世界知名物理學者的照片。那是他為了保持「學習氛圍」而做的新布置。看著這些小小轉變,宛如看見他為自己未來所築起的全新舞台。


第十二章:後記與反思

  回想當初,我受到家長的信任,被請來幫忙提升他在物理科上的表現。對於一個內向寡言、卻擁有潛力的學生,若只是用嚴厲的態度或填鴨式的教學,大概只會讓他更抗拒、更封閉。幸運的是,我採取了「多給鼓勵、少談缺點」的方式,並且在發現問題時,不是馬上點破或責怪,而是循序漸進地引導他去覺察、去自我修正。

  另一次大收穫,則是我親身感受到:與其讓學生死背公式或題型,不如帶他們「做中學」,或者至少模擬操作過程,把理論轉化成真實的感受。那天在客廳裡運用彈珠做小實驗的場景,至今令我印象深刻。紹凡看著小球碰撞、反彈的神情,藏不住好奇與興奮——那才是科學啟蒙最純粹的狀態。

  對我而言,更關鍵的是,當家長過度關注分數時,要適度提醒他們不要在孩子面前「拆台」或「點名短處」。那只會讓孩子陷入無形的壓力中。若家長能配合,以正向與支持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學習,反而會事半功倍。

  如今,這段家教經歷雖然暫時告一段落,但我知道這只是他漫長學習路的開始。或許下一次見面,紹凡會興高采烈地分享他在大學實驗室看見了什麼新奇的光學裝置;又或許,他會在某堂課被一個難題困住,再度需要我的協助。無論如何,我都希望,他能保持這份好奇,並且相信:自己辦得到。


終曲

  世界上有無數困難的方程式與不斷湧現的新挑戰,但只要走對了方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再多幾分堅持與鼓勵,就能看到隧道盡頭的光亮。當我轉身離開那扇房門時,透過微開的窗,我又看見陽光傾灑在他的書桌上,明亮卻不刺眼,一如那天初見他時,那小小的光線終於擴散——或許,那就是希望與未來的徵兆。

  這便是我與紹凡的故事,一段從低潮到逐漸崛起的過程,一段從自卑到對未來有更大想像的學習之旅。它沒有大鳴大放的衝突,也沒有戲劇化的驚險時刻,但在那無聲的場景中,我們依然見證了安靜而堅定的成長——對我來說,這已經足以稱之為一場輝煌的冒險。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東沙庭億 的頭像
    東沙庭億

    庭億老師的部落格

    東沙庭億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